媒介变迁扫描 | 微信篇——微信助力“舆论平权”

2018-09-29 21:25:58

微信助力“舆论平权”

自2011年上线以来,经过多次功能迭代升级,微信成为集即时通信、生活应用、信息传播等功能为一体的通信软件。数据显示,智能手机用户每人每天要看150次手机,除了睡觉,平均每6分钟看一次,其中,刷微信(包括使用微信聊天、公众号和朋友圈)占据较大比例。如果说手机更像是用户身体的一个外挂器官,那么,微信就像它的宣传语一样,“是一种生活方式”:25%的微信用户每天打开微信超过30次,微信公众平台文章每天阅读数超过30亿。有网友调侃“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,就是我在你身边,你却在刷微信!”也有网友感慨“微信朋友圈就像毒品,刷多了焦虑,不看却又难受。”微信就是这样一个存在,是传播,还是沟通,亦是表达。

近年来,多家纸媒休刊,传统媒体显示出不断萎缩之势,据统计全国约有报纸2000家,杂志1万家。而随着“两微一端”(微博、微信、新闻客户端)的崛起,公众号达2700万家,每天还在增加约1万家。“两微一端”成为很多人了解新闻时事的第一信息源,在互动群组,网民经常借助微信就热点新闻事件进行讨论。除了信息传播、议题沟通的功能,微信还是表达、应用的载体,发布者是文字记者、摄影记者;抑或身兼数职,是投递员、广告商……众生万象,人人握有麦克风。

2017年建军节之际,由人民日报策划的“我的军装照”通过微信进行传播,H5浏览量突破11亿次,超过1.55亿用户参与互动,而当年人民日报的发行量约为280万份。这次活动覆盖人群相当于报纸全年发行总量的39倍。官方微信如此,个人微信号的传播能力也不可忽视。2018年6月20日,浙江宁波大妈捡到手机向失主索取报酬不成怒摔手机,次日,失主朋友将该事件发布在其运营的微信公众号“@迪迪的八卦江湖”上,一夜之间,该文的浏览量上了100000+。事情在网上开始传播并发酵。当今微信日活趋于10亿,每个人都是一个微型报社或电台,主流价值传播力更大、更强,可见个人声音也不容小觑,甚至可以更响、更远。

如果将微博上没有太多感情维系,只共同关注于某一话题的泛泛之交视为一种弱关系的社交,那么微信则是发起了一场人际关系“革命”,通过朋友圈将人与人的关系编织成一种强关联的社交:多年的同学可以在网上重新集结,天南海北的亲友可在网上“抱团”成“群”,甚至连萍水相逢的网友也可以因地缘、趣缘、业缘等共同爱好组成“群”,更是凭借圈层的好感和信任感相互分享信息,交流情感。

朋友圈的强关联使得信息的圈层化明显。你发布和转发什么信息、屏蔽谁、关注谁、给谁点赞、给谁留言,收获谁的点赞、评论、看见什么样的信息分享,都反映你在现实生活中处在什么样的圈层,建立在物质、情感和认知水平上的圈层化土壤越来越清晰。随着数据算法的迭代升级,信息生产者更加精准地生产和推送信息,使得相同圈层的受众获取信息的渠道逐渐单一、内容趋于同质,圈层化也会加速或明显。

人民网舆情数据中心的统计数据显示,近年来舆情热点事件中,由微信发酵的热点事件占40%。如微信文章《疫苗之王》《刺死辱母者》成为事件爆发的导火索。2018年7月21日《疫苗之王》“刷屏”,相较于主流媒体第一时间聚焦事件本身,微信公号自媒体更多的是尖锐地批评,如公号“饭饭的江湖”发文《疫苗之亡:中国人最绝望的一天》,文章直指监管腐败,质问“同族互害”。涉及民生议题,触及网民底线,信息本身具有传播张力。深挖企业背景、负责人私生活等又引发外围狂欢,藉此微信舆论场“警报长鸣”。

微信成为人们议事、表达公共诉求的舆论场,开启移动舆论发酵的新引擎。由趣缘、业缘联结起来的微信社群,具有不开放性、传播隐蔽性、线上线下潜在的动员性,如“快狗”司机罢运事件即是例子。区块链、大数据与人工智能催生各类新传播技术,算法自动储存、分析、推送不仅加大了信息管控的难度,也存在可能的社会安全隐患。这些都给政府管理带来了新的挑战。

早期网络用户以年轻人、知识分子为主,如今社会各阶层都可能借助手机上网,用微信等表达意见诉求。如底层老百姓关注就业、养老等基本生活保障,中等收入群体关注财产安全、人格尊严等。针对就业、就学、医疗、养老等民生保障问题,人人平等表达各自诉求。以近年来北京教育政策改革为例,各群体通过微信或者其他渠道表达诉求:北京市民担心非京籍子女入学会挤占他们的正当利益;精英的新北京人希望争取平等的教育机会;低收入群体希望孩子来京就读解决留守之困。信息传播呈现人人传播、多渠道抵达、分层表达的特征,线上与线下、虚拟与现实共同构成了各阶层在法律框架下自由、平和、平等地表达诉求的大舆论场。

(作者:人民网舆情数据中心主任分析师陈丽)

注释:

成都小程序 梦豆网小程序商城小程序餐饮小程序小程序开发